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12 年度家護字第 316 號民事裁定

案號: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12 年度家護字第 316 號民事裁定

日期:民國 112 年 03 月 31 日

案由:通常保護令

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12 年度家護字第 316 號民事裁定全文內容


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通常保護令

112年度家護字第316號

聲請人

即被害人甲○○

相對人乙○○

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核發通常保護令事件,本院裁定如下:

主文

一、相對人不得對於聲請人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。

二、相對人不得對於聲請人為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之行為。

三、相對人應遠離聲請人之住所(臺南市○○區○○路0段000巷00弄00號)、居所(高雄市○○區○○路000巷00號)至少100公尺。

四、本保護令之有效期間為1年。

理由

一、聲請意旨略以:兩造前為同居之男女朋友關係,屬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2款所定之家庭成員,相對人因不滿聲請人欲與其分手,於民國112年2月27日下午6時10分許,在聲請人駕車途中對其大發雷霆,兩造因而發生激烈爭吵,聲請人先將車輛停放路旁欲與相對人商談,相對人竟大聲咆哮並搶走汽車鑰匙,並說要跳下懸崖,聲請人欲報警,相對人又搶走聲請人手機;相對人之後數日,即不斷以Line通訊軟體傳訊及撥打電話予聲請人,以陳述聲請人有病,冤情債主太多等鬼神之說,騷擾聲請人,以此方式對聲請人實施不法侵害行為,為此聲請核發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第1項第1、2、4款內容之保護令等語。

二、本院之判斷:

(一)按法院於審理終結後,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且有必要者,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第1項所定1款或數款之通常保護令;家庭暴力,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、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、控制、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;騷擾,指任何打擾、警告、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、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;家庭成員,包括配偶或前配偶、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、家長家屬或家屬間關係者、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、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,及上述各員之未成年子女,觀諸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第1項、第2條第1款、第4款及第3條規定甚明。又如認有家庭暴力之事實,且不法侵害行為有繼續發生之可能性,即有以民事保護令保護被害人之必要(最高法院93年度台抗字第951號裁定意旨參照)。

(二)經查:

⒈聲請人主張相對人對其為上開家庭暴力行為之事實,核與相對人陳稱:聲請人動不動就提分手,影響我的情緒,我並非搶聲請人手機,只是拿走聲請人的手機,是因為怕聲請人報警遭發現其無照駕駛,關於對聲請人陳述神鬼之說部分,只是我與聲請人分享玄學觀點等語相符(見本院卷第39頁),堪信為真實。

⒉相對人雖以前詞置辯,但其辯解均無解於其行為已足以騷擾聲請人,並製造使聲請人心生畏怖之情境,自仍構成家庭暴力行為,故相對人上開所辯,容無足採。

⒊又相對人僅因不願與聲請人分手,即以死相逼,並以神鬼之說騷擾聲請人,足見其無法理性處理感情問題,堪信相對人對聲請人之不法侵害行為有繼續發生之可能性,為避免聲請人繼續遭受相對人實施家庭暴力,自有以民事保護令保護聲請人之必要,揆諸上開說明,聲請人聲請核發如主文所示內容之通常保護令,核無不合,應予准許,並酌定本通常保護令之有效期間為1年。

⒋末按法院就核發保護令之內容,不受聲請人聲請之拘束,法院核發保護令之內容與聲請人聲請之內容不符時,無須於主文為駁回該部分聲請之諭知,法院辦理家庭暴力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20點第2項前段、第21點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。聲請人聲請核發禁止相對人對於聲請人之母 顏秋娥 、其兄 洪明志 及其同住家人 郁宥慈 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,及禁止對渠等為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之行為之保護令部分,因相對人從未對渠等實施家庭暴力行為,為聲請人所自承(見本院卷第40頁),故本院認並無核發之必要,爰不予核發,且依上開說明,本院就此部分無須於主文為駁回該部分聲請之諭知,附此敘明。

三、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第1項第1、2、4款規定,裁定如主文。

中  華  民  國  112 年  3  月  31  日

家事法庭法官 游育倫

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。

對於本保護令不服者,得於收受本保護令之翌日起10日內向本院

提出抗告狀(須附具繕本)。

中  華  民  國  112 年  3  月  31  日

書記官 李鎧安

附註:

家庭暴力防治法第六十一條

違反法院依第十四條第一項、第十六條第三項所為之下列裁定者

,為本法所稱違反保護令罪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

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︰

一、禁止實施家庭暴力。

二、禁止騷擾、接觸、跟蹤、通話、通信或其他非必要之聯絡行

為。

三、遷出住居所。

四、遠離住居所、工作場所、學校或其他特定場所。

五、完成加害人處遇計畫。         

         


法院判決書檢索

更多判決書